好久沒來野柳了
是說我印象中的野柳好像也沒啥印象了
倒是在售票處的時候
擠了一堆外來的觀光客
雖然我也覺得台灣促進觀光是很好的作為
不過...可以接一些有質感的國家嗎
我真的有些不太喜歡某些外來的觀光客(不是包含全部的觀光客啦)
少數的外來的觀光客讓我有些反感
大聲嚷嚷又插隊
還破壞台灣的觀光生態
讓人真的打從心底喜歡不起來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購票入場啦
全票價50元/人
拿到票後就來開心入場啦
大概是太久沒來到野柳了
野柳園區裡多了好多可愛的地景公仔娃娃
每個造型都好可愛
這些地景公仔娃娃還都各自有自己的名字呢
(左-瑪伶鳥.右-仙女鞋)
看我拍的這麼開心就知道我多喜歡這些地景公仔娃娃
這隻就是野柳最有名的女王頭公仔娃娃了
是說我是太久沒來了嗎?
在園區的小公園裡居然就有一顆女王頭了
女王頭不是應該是在臨海的地質上嗎?
還是這顆是單純讓觀光客參觀拍照的
有知道的記得跟我提醒一下這顆山寨版女王頭的由來
雖然在野柳不能任意下水去玩
不過能看到這麼讓人心曠神怡的海水也算是轉換心情的一種方式
是說...這沙灘邊也太多人在泡腳了吧XD
往前直走...剛好看到觀光團導遊在介紹眼前的這堆風化石
導遊介紹說這是燭臺石
根據我上野柳地質公園查詢之後
這些石堆應該叫"蕈狀岩"
野柳的海蝕平台上有兩群外觀似磨菇,上部有一個粗大的球狀岩石,下方是較細的石柱佇立著,這種岩石稱為蕈狀岩。野柳最著名的蕈狀岩便是女王頭。
蕈狀岩形成過程分為三階段:
岩層間有兩組破裂的節理,大致垂直於海平面,於是海水容易沿著節理侵蝕,而形成一列列類似柱子的岩柱。
岩柱的上層是含鈣質的砂岩層,比下方的岩層較堅硬,在同樣的海水波浪、季風及烈日等共同因素作用下,發生了差異侵蝕,上方鈣質的砂岩層較耐侵蝕,而下方的岩柱較容易被侵蝕,久而久之,形成上粗下細的蕈狀岩。
蕈狀岩受到持續的板塊擠壓作用,逐漸隆起而脫離海水面,一旦脫離海水面受到不斷進行的風蝕、雨蝕等大自然作用,便慢慢形成現在所見的蕈狀岩,而且會繼續接受大自然的雕塑。
依蕈狀岩頭部、頸部的差異狀況,可將他們分成三類:地勢較高的「細頸形」、中間的「粗頸形」以及地勢較低的「無頸形」。許多細頸形的蕈狀岩石因負荷上部大岩塊的支撐力較弱,若遇地震或是颱風暴浪,則有瀕臨倒塌的危險。
蕈狀岩受到風吹、日曬、雨淋之後,會慢慢被侵蝕成各種形狀。大致的過程便是由原來的鈣質砂岩中,形成無頸狀,繼而被侵蝕成粗頸狀。隨著時間過去,再被侵蝕成細頸狀、乃至於因無法支撐蕈狀岩頭部而成斷頭狀。如果在細頸型的頸部,無意中的觸摸膠結不良的沙粒,會使砂礫因而掉落,加速演育成斷頭狀。
以上資料來自 : 野柳地質公園
單面山
野柳當地擁有兩座單面山,兩座單面山之間有著狹長的海蝕平台相連,為了區別起見,在野柳地質公園入口處附近的單面山以「大單面山」來稱呼,而位於岬角末端深入海中的單面山,則用當地人慣稱的「龜頭山」來區別。 在大單面山的觀景亭上除了可以遠眺整個野柳岬,還可以從岩壁上發現一層層造山運動所留下擠壓、扭曲的痕跡,以及整齊排列在海蝕平台上的燭台石、薑石和蕈狀岩。
是指一翼坡度陡急、另一翼坡度較為和緩的山形。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地層被不等量抬升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地形。
以上資料來自 : 野柳地質公園
幫我家老公來張觀光照
野柳地質公園的奇景皆因風化而來
岩層被侵蝕而形成這些岩石
所以其實這些岩石的結構看起來雖堅硬但也很脆弱
真的很不建議觀光客就這樣大剌剌的直接坐在岩石上面拍照
(後面的那對夫妻...我就是在說你們啦)
現場雖有導覽服務人員
不過也只能用勸說方式規勸而以
講了這個下一個又來
真的是需要個人的道德與公德心發揮才行
薑石
岩層中含有不規則結核,當結核周圍較軟的質地經侵蝕後凹下,使得較硬的結核露出地表,接著再經風與海浪侵蝕,形成飽經風霜的粗糙外表。薑石表面縱橫交錯的紋路,則是當結核還深埋在地層中時,因地殼擠壓所造成的破裂面。這些類似老薑根節的紋路,在地質學上稱為「節理」。因粗糙的外表,再加上灰中帶黃的色澤,與做菜用的老薑十分相似,所以稱做薑石。
野柳地區含有薑石景觀的岩層厚度大約在50公分左右,從海岬的東北端延伸到西南端,呈連續的帶狀分布;由於地層傾斜,在海岬東北段的海崖上以及海蝕平台上都可以看到。
以上資料來自 : 野柳地質公園
燭台石
公園內最奇特的小地景,燭台石略呈圓錐狀直立於地面,直徑約在0.5~1公尺之間,上細下粗,頂部中央有含石灰質的圓形結核,周圍有環狀溝槽,如同蠟燭台一般。
燭台石的形成分為三階段:
露出燭火:燭火其實就是岩層中的一顆球形結核,顆粒並不大。由於結核比周圍的砂岩堅硬,較能抵抗海水的侵蝕,因此當海水侵蝕掉砂岩時,球形結核便微微突出於地面。
挖出溝槽:海浪打在結核上,很自然的會圍繞著結核四周流動,於是便逐漸侵蝕掉結核周圍的砂岩,向下挖出一圈溝槽,圓球狀的結核便漸趨成型。
切割出燭臺:由於結核外圍有一帶環圈,十分堅硬,因此海水便依著這個環圈的形狀向下切割、侵蝕,漸漸雕出圓錐狀的外形,「燭台」便巧妙而生。時間一久,燭台被海水越雕越修長,完成了一座唯妙唯肖的燭台石。
野柳當地有一俚語描述燭台石附近的景觀:「石鐘、石乳、鯉魚逆水、老鼠吃貓乳(台語)」,石鐘是指最左邊的燭臺石,狀似一口大鐘倒置於此;石乳是指若不看最右邊的燭臺石,另外兩顆的形狀,如同女性乳房一般;鯉魚逆水是指當海岸邊風浪大時,浪花自鯉魚石背後濺起,猶如鯉魚自大海中逆流躍出一般;老鼠吃貓乳則是形容當地多暗礁、海浪強大,每當東北季風來臨時,此處紫菜及髮菜生長特別旺盛,但岩石相對也特別濕滑,相當危險。早期當地居民因生活困苦,常需冒險到此處採紫菜及髮菜以補貼家用,就像老鼠偷吸貓奶充飢一般,換取生命的延續。
以上資料來自 : 野柳地質公園
這顆我壓根忘記是什麼岩石
只記得很多人在這前面拍照>"<
這被擠壓而成的裂縫似乎也有個專屬名稱
不過孕婦很容易健忘的
嘿嘿~~~就給他忘記了(吐舌~)
而這顆岩石則是深受導遊和觀光客所喜愛的"俏皮小公主"
要跟這僅次於女王頭的俏皮小公主拍照還得要排隊才行呢
來到野柳地質公園
什麼都可以不拍
就是最著名的女王頭一定要來拍回家
不曉得再過幾年還能不能看到脖子越來越細的女王頭呀XD
在這麼熱的天氣
為了要拍女王頭還真是要付出辛苦"揮汗"的代價
等到我們的時候都已經滿身大汗了
如果不介意角度的話
女王頭背面是不用排隊的唷
不過請記得不要超越女王頭旁邊那一圈岩石
不然可能會被吹哨趕離現場唷^^
除了天氣真的熱到不行之外
幾乎每個岩石前面都有許多人潮等著拍照
孕婦也真的很不耐久走
所以我們決定往回走去避避太陽
順便再跟這可愛的地質公仔娃娃拍照
每一隻真的都好討人喜愛呀
下次在踏上野柳地質公園
說不定是帶著阿噗噗一起來踏青
希望到時候女王頭還在
而生態也不要被外來的觀光客破壞光才好呀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