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我又來到了十三行博物館了
猶記著在北部唸書時跟同學在十三行開幕沒多久來了一趟(回首~)
當時除了要門票之外
進去參觀還不得拍照
所以留下來回憶的少少照片
也只有在博物館外的這十三行博物館招牌拍照留念而已
這次剛好yuki介紹了她們全家出遊的文章-[八里-遊]*十三行博物館(小西瓜出門逛大街)
託小西瓜的福氣
我又來到了十三行博物館
這次除了免門票之外
還能在裡頭盡情拍照耶
好開心唷(繞圈圈~)
重點是參觀完我還能去超近的淡水吃美食逛老街
真是一舉數得...
可以停放在樹蔭下的第一停車場滿了
我們只好把車停在十三行片廠旁的第二停車場
沒有樹蔭.做做日光浴也不賴啦(誤~)
不過十三行片廠空蕩蕩的
雖然剛好有跳蚤市場但好虛
所以就不PO裡面的情景給大家看了唷
自99年1月1日起
免費入館參觀唷
博物館建築由孫德鴻建築師設計。曾獲2002年臺灣建築獎首獎、2003年遠東建築獎首獎,為近年來頗受注目的話題建築!
博物館佔地約三千六百坪,全館面積約兩千坪,建築的原始構想來自於考古發掘及先民乘船渡海來台的意念。全館藉由三組不同型態的建築群,架構成完整的概念,分別表達山與海、過去與現在的意象,並以真實透心的材質,如清水混凝土、砂岩及老化的金屬板等,構築成完整的理念。
鋼構建築象徵海,所有的結構軸線均以放射狀指向海洋;斜緩的屋頂象徵過去十三行人生存環境中的沙丘或海中凸起的鯨背,觀眾可以自館外地面直接拾階而上,享受極目四望的遼闊感及攀行於屋頂上的新奇感。
三層樓的清水混凝土建築,象徵山型,量體簡單素淨。側邊的兩道高牆直指觀音山上的大坌坑遺址,隱含十三行與大坌坑兩文化的時間連結。
山與海的交會處,是一座連結過去與現在、代表時間軸的斜倒八角塔,傾斜不正的設計影射毀壞的遺跡及無法還原的歷史真相。塔內動線的安排,引導觀眾在不同的空間轉換中,感受時間長廊的悠久,體會歷史深刻的意涵。
以上資訊來自: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官網
這次展出的是璀璨良渚文化特展
十三行的由來
發現十三行遺址
這架飛機就是模擬空軍少校隨機飛越下方的十三行遺址
時光留聲機
這面牆上有文化層展示內容
文化層
是指史前人類居住的遺留
經過長時間的沙土掩蓋及堆積後
被一層又一層的埋藏於地底
形成不同年代且富有文化意涵的地層
也就是說堆積在越底下的地層
其年代越早
在博物館中場有考古探坑發掘的人物模擬
做的好像真人
雖然N年前已來看過
還是又再次的被嚇了一跳
探坑挖掘是透過系統性的發掘與紀錄
重建過去人類的生活
一層一層往下挖掘
在逐層探討與紀錄
沿著階梯上去可參觀2樓以上樓層
也能在這裡看到空橋
璀璨良渚文化特展
看到了良渚神人獸面圖紋
良渚文化特展展示之玉器及餘件文物
良渚人的家
場內設有拓印台
有帶筆記本或記事本的可以在這裡留下紀念
沒帶的也只要跟服務台索取紙筆就可以囉
這個古代刺青
只要把手伸進去就可以體驗古代人在手上刺上的圖紋
原住民獨木舟
近看真的好像真人唷
這是十三行推測的仿製品
由於木頭易腐爛
十三行遺址沒有找到任何舟船出土證據
惟依據研究
十三行人使用之船隻有可能使用就是照片上之"蟒甲船"
從這裡走進可以瞭解十三行人生活之情況
不過由於裡頭太暗了
所以不太好意思拍照哩
因為大家都好認真觀看唷
想了解的就來一趟十三行吹吹冷氣順便研究一下歷史吧
快出口時發現這神秘箱
上頭還寫著"輕輕摸.看看裡面是什麼"
雖然下面抽屜可以拉出看神秘箱裡頭藏些什麼
但拉出就沒神秘感了
大家可以來這嘗試看看
頂樓還有一道透明地板
一旁有標語叮嚀穿裙裝的女生可走兩旁走道
但我有安全措施不怕
開心的在上面跑跳>///<
三層樓的清水混凝土建築
象徵山型
量體簡單素淨
側邊的兩道高牆直指觀音山上的大坌坑遺址
隱含十三行與大坌坑兩文化的時間連結
每參觀一次博物館
除了可以了解歷史及時代外
也對於這些建築感到讚嘆
重點是現在免費入場
還可以吹超強冷氣
這一篇難產了整整一個月
(哈~我也太會拖了~拖到良渚展都結束了才發>"<)
除了這次
下次也跟同事相約再來一次
除再參觀新展覽外
也順便來個淡水之旅
十三行真是無時無刻都可以賴著想來就來的好地方阿